念歷史系能做什麼? 專訪賴澤涵教授
2005/11/17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李忠一/新竹報導】
玄奘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賴澤涵,認為科系的冷門與否不是重點,學習的過程能決定未來的就業能力。(李忠一/攝影)
「科系的冷門與否不是重點,讀得好歷史系出路是很廣泛的。」賴澤涵對歷史系下了這個註腳。曾經是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的總主筆,現為中央大學榮譽教授、玄奘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的賴澤涵,相當期許歷史系的未來發展。
賴澤涵提到,擔任教職只是歷史系的出路之一,歷史系開設的課程很多都與其他職業有關,例如歷史系學生對原始資料的敏感度相當高,這對於檔案的彙整非常有幫助,祕書或是報章雜誌編輯都需要具備這方面的能力。
賴澤涵也是桃園縣志的總編纂,他說,在以前的歷史是政治史、軍事史、外交史當道,下層與弱勢被忽視,最近一、二十年開始重視社會史,以玄奘大學歷史系為例,培養方志寫作人才是歷史系的規劃之一,方志編纂以及口述歷史,都是與地方史有關的課程,賴澤涵也重視實際參與田野調查與編纂。做這些研究都要進行人物採訪,提升訪問技巧,也與擔任記者等工作有關,這些能力的培養都有助於開拓未來的就業市場。
目前擔任桃園縣志總編纂的賴澤涵,著作也相當豐碩。(李忠一/攝影)
對於方志的編纂,賴澤涵認為要將它學術化,必須言之有據而且還要詳加考證,例如訪問地方耆老,他講述的事件可能在時間點上有問題,這都要進一步的調查。用語則是通俗化,讓一般人可以接受閱讀。
賴澤涵提到讀歷史系的學生要重視語文能力,中文是最基本的,他建議要多閱讀古籍,古籍看得愈多對寫作愈有幫助。外文方面則不只是英文,日文、法文甚至是俄文、阿拉伯文都可以學習,但重點在於要精通,不能半調子,如果精通外文與考古學,這對歷史系學生要往學術界發展是很有助益。
「在美國讀歷史是相當風行的,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有聖經、地圖,再來就是史書。」本身也有許多歷史著作的賴澤涵也說,文史是不分家的,歷史系的學生如果要寫書,中文能力是不可輕忽。賴澤涵鼓勵學生應當多參加學術研討會,並且要多唸論文與學術期刊,而且要加以分析與思考,或是多向老師請教。
「多讀」、「多想」、「多寫」是賴澤涵給就讀歷史系學生的建議,知識的累積對歷史系尤其重要。賴澤涵非常反對學生從網路裡摘錄資料作報告,實際地去找學術期刊、論文,或是親身調查、採訪,都是歷史系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工夫。
賴澤涵也建議其他科系的學生可以多讀歷史,以增加自己的視野,例如理工或商學院的學生可以閱讀科技史或商業史,歷史系的學生在學期間,增加自己的語文能力,實際參與田野調查,其他如文學、哲學、考古學、人類學都可以涉獵,如此,歷史系的出路是不受侷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