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由經濟、法律與文化不同場域的複雜互動,檢視古今中外人們如何在強大的結構制約之下仍然出乎意外的產生「私利」與「公利」之間的相互協調,這是我喜歡閱讀與觀察的歷史故事,請同好們批評指正。
2012年6月3日
賦稅改革的政治經濟學:轉載應善候先生的觀察
劉憶如 喪失改革兩大戰場
【聯合報╱應善侯/退休財政人員(台北市)】 2012.06.03 01:56 am
執政黨因證所稅復徵整合困難,犧牲了一個極具潛力的財政部長。做為一個長期研究財稅改革的老兵,心有戚戚焉! 財稅改革,絕非純粹經濟問題,而是夾雜政治(既得利益與改革者的互動)與經濟(理想的資源配置與市場參與者利害相權)的問題。租稅是轉動經濟世界的摩天輪,因此,稅改一定要有完整的長期規劃,最好是在取得社會共識後才推出。
稅改初期,切不可陳義過高,尤其是處在景氣低迷的階段,各國都積極吸收外資之際,要恢復證所稅的課徵,就顯得不識時務! 審視現行各項租稅,最不公平的,並非證券交易資本利得不課稅,而是實施五十多年的各種獎勵投資條例,與很重的土地增值稅。
從獎勵投資條例,到產業升級條例,及產業創新條例,很明顯都是由受薪階級和勞工農民納的稅,來補貼大企業—政府提供水電設施、減稅免稅優惠、低利貸款,甚至早年的現金補貼,就唯恐你不設工廠! 另外,很高的土地增值稅,看似漲價歸公,其實層層往下由買方負擔,令升斗小民一屋難求,但空屋又有一百多萬戶,而價格不跌反漲的奇特現象。 講白一點,此二者才是M型社會罪魁禍首!
誤闖證所稅,為區區一百億或數百億稅收奮鬥不懈,掛冠求去之後,喪失改革產創條例及土地稅制的兩個大戰場,著實令人扼腕! 不論證所稅復徵、產創條例廢除,或是土地稅制改革,都有極龐大的既得利益在反對。改革者一定會踢到鐵板。 因此,改革者背後一定要有強力的支持者。支持者有二,一個是改革者的長官,另一個是民眾。只要這兩股強大力量不龜縮,中間的政客及財團就不足為慮。因此,改革者既要與長官溝通,又要與民眾對話,以取得強大的支持力量!
劉憶如部長稍嫌急切,並未做好上下溝通的工作,再加上橫向的連繫不足,其他財經部會未能強力配合,終致功敗垂成,受到傷害的豈止是劉部長本人而已?
溝通就是政治的一部分,但溝通不盡然要妥協,溝通的目的,在擴大交集,取得共識,讓各方都得到其所應得,放棄其可放棄;個體也許吃一點虧,但總體看,則獲致極大的善果!
現在,責怪馬總統、陳冲或劉憶如都沒有用,也都不重要;如何善後,如何收拾殘局,如何繼續走完租稅改革之路才重要。因此,陳內閣必須儘速重整改革團隊,加強溝通協調,抓大放小,集中火力,才能扳回一城,恢復民眾對政府的信心。
【2012/06/03 聯合報】 @ http://udn.com/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