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儒者的抉擇:當「聖人之理」對上「帝王之勢」





讀明代思想家呂坤(西元1536-1618)《呻吟語》,其中有段文字,曾拿官員爭執時引用皇帝命令,用以比較士大夫辯論時引用孔子的情況,藉以說明「權威」在裁斷不同意見時的作用;不只如此,更好玩的是:孔子的話是權威,而天子的命令也是權威,但當兩者出現矛盾甚至是衝突時,則究竟誰更富有權威性呢?呂坤的原文是這麼寫的:

「公卿爭議於朝,曰天子有命,則屏然不敢屈直矣。師儒相辯於學,曰孔子有言,則寂然不敢異同矣。故天地間,惟理與勢為最尊;雖然,理又尊之尊也。廟堂之上言理,則天子不得以勢相奪;即相奪焉,而理則常伸于天下萬世。故勢者,帝王之權也;理者,聖人之權也。帝王無聖人之理,則其權有時而屈。然則,理也者,又勢之所恃以為存亡者也。以莫大之權,無僭竊之禁,此儒者之所不辭,而敢于任斯道之南面也」(收入《呂坤全集》,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8,中冊,頁645-646

孔子的權威是「聖人之理」,天子的命令則是「帝王之勢」,兩者相通,當然甚好,但若兩者相違背時,則兩相權衡,呂坤的看法則是:「廟堂之上言理,則天子不得以勢相奪;即相奪焉,而理則常伸于天下萬世。」勢,必須要有理做支撐;否則,無理之勢,那些勇於擔任「斯道」重任的儒者,還是挺身而出,護衛「聖人之理」,而不是只聽「帝王之勢」。

呂坤的評論,不禁讓我想到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描述的海瑞(1515—1587)。對於海瑞因為直諫而惹惱嘉靖皇帝的經過及其結局,黃仁宇在此書都有生動的描寫。我們若是做點應該不算離譜的歷史想像,則或可如此推論:做為年紀比海瑞小約20歲的呂坤,當他在《呻吟語》寫下「廟堂之上言理,則天子不得以勢相奪;即相奪焉,而理則常伸于天下萬世」上述評論時,很可能也是有感於海瑞進諫嘉靖的當日政治事件吧?知人與論事,兩者相輔相成,呂坤是否針對海瑞與嘉靖的衝突而更對「理」與「勢」的緊張關係更有體會?這很值得留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