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看聯合新聞網此條新聞影音短片)
澎生按:此則新聞實可與《小零錢的大問題(The Big Problem of Small Change)》相互參照,這是一部探討歐洲中古後期以至近代的銅幣、鍚幣等「零錢」如何逐步能與貴金屬貨幣(銀幣、金幣)或紙幣整合演化為「法定貨幣」的有趣好書。右側的《小零錢的大問題(The Big Problem of Small Change)》圖片,取自亞馬遜書店的相關書影。
由此更可引伸出「全球史」比較視野下的中國歷史變遷問題:近代歐洲與美國建立了零錢與金銀幣、紙幣之間的固定比率,乃至於當代國家都延續此種貨幣制度,如中華民國法定貨幣的1元、5元、10元、50元硬幣始終與100元、500元、1000元紙幣之間維持面額上的固定兌換比率;然而,明清中國的白銀與銅錢之間,卻始終依市場供需條件或地方性人為炒作而變動,「銀錢比價」波動成為影響社會民生乃至商人營運的重要因素,何以清朝政府於晚清之前未能更積極地整合白銀貴金屬貨幣與銅錢之間的固定比率?我們甚至可以連帶發問:1840年前的三十年間,英國、印度、中國、美國之間所發生的「商業革命、金融革命」,究竟如何加速「白銀外流」並導致後來的中英「鴉片戰爭、商業戰爭」?還有,十九世紀前半「白銀外流」導致的「銀貴錢賤」,究竟如何促使十八世紀原來名列世界級富豪地位的揚州鹽商終於漸漸瀕臨破產?這些都是極重要而又有待解決的研究課題。
—————————————————————————————————————
買地鬥氣 要現金給硬幣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彰化縣報導】
2010.01.29 04:33 am
買地鬥氣 付 190萬元的50元硬幣 / 簡慧珍
彰化市陳姓男子賣地,要求買方以現金支付約一百九十萬元尾款,卻收到重達三百公斤的一堆五十元硬幣,連跑兩家銀行都拒收;後來找平時往來的銀行,點收近六小時才完成存款。
他又氣憤又無奈地說:「對方要的只是個『爽』,土地已過戶給買方,能不收嗎?」
退休的陳姓男子出售祖傳土地,自認以低於市價出售,且已過戶,因此要求以現金支付尾款。
他表示,買方可能認為不能開支票是被「瞧不起、沒信用」,付款前,再三確認「真的要現金?那我就拿現金。」哪知買方故意將一百九十萬元兌換成十三袋五十元硬幣,「這樣對他有什麼好處?不是整人是什麼?」
陳姓男子和太太收錢後問附近民營銀行願不願意收款,行員一聽全是五十元硬幣,就說機器沒辦法點。
再找公營銀行,銀行員說超過下午三點半,不方便收款;最後找彰化郵政總局,郵局人員找警員幫忙搬運到派出所「保管」。
郵局人員估計要六小時才能夠清點完畢,建議陳姓夫婦找平常往來的銀行收款。最後是台新銀行彰化分行同意處理,昨天上午警員把十三袋硬幣搬上警車,載到銀行。
【2010/01/29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